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伽经 99:世间人有疑理、疑法、疑师三种疑心,这个永远没办法修行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80915)点击进入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(全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二(点击标题观看)


楞伽经(四)07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
楞伽经(四)07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请合掌。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618页。【譬如依缘起自性,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生,以彼非有非无,非有无,无实妄想相故,愚夫妄想,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,如热时焰,鹿渴水想,是须陀洹妄想身见,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,断除久远无知计著。】

这一段是根据上一次的,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句话来讲的,我们先复习一下,再来讲这一句才能连贯,翻回来617页,“大慧,身见有二种,谓俱生及妄想,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。”解释一下,大慧,我们的我见、我执,从无始劫来、还有后天性的,有两种身见,也就是我见,身见有二种,这个“身见”的意思,就是执着五蕴身为自我、为中心,这个是一切斗争的开始,战争的开始、烦恼的开始,统统就是问题出在执着这个五蕴身为自我,所以这个叫“身见”,就是“我见”的意思,也就是“我执”的意思,所以这个身见有两种,谓与生俱来的我执、我见,还有后天的妄想。妄想就是分别,对境产生的一种能所,叫做“分别的我执、我见”。正如同缘起妄想自性,这一句中间有个“妄想”,就是缘起,那亦是一种妄想,所以说“缘起妄想自性”,然后停一下,而有妄想自性。那么“缘起妄想自性”就是依他起性,而又“妄想自性”就是遍计所执性,这一句就是从根本演化到枝末。说大慧,身见有两种,也就是无量劫来我执、我见有两种,谓先天性与生俱来的我执、我见,种子跟习气,还有后天分别的妄想产生的我执、我见。正如同缘起妄想自性而有妄想自性,一个是根,一个是枝叶。所以“俱生”就是如同树木的根,我执、我见。那么“妄想”就像枝叶一样。那么缘起妄想自性为根本,而有妄想自性。也就是说,有依他起性,才有遍计所执性,其实这两个是相辅相成。

好,再翻回来618页。这一段就是乘袭上一次没讲完的。譬如依缘起自性,“缘起”也就是因缘生法,譬如依止缘起自性的四大假合的色身,我们这个四大假合的色身,地、水、火、风又名叫做“五蕴身”,所以就有含有了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相生。可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,这个色身只不过是四大缘起的地、水、火、风,宇宙中少许的元素,这个缘起自性,其性不可得。这个因缘生法的四大假合呢?却变成了种种妄想自性相,计著相生,就是“遍计所执性”,所以前面是因为有依他起性,又变成了遍计所执性,就是这个意思。

以彼非有非无,以彼所执著的那个色身,“非有”非有之相,什么叫“非有相”呢?非有实体之相,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。“非无”也不能说没有缘起妄想之相,不可以坏缘起相,坏缘起相就变成了断灭了,就没有因果了。所以以彼色身,四大假合的色身,所究竟义,非有真实之相,叫做“非有相”。也不能否定它,“非无相”也不能说它没有缘起妄想的相。也非有无,“非有无俱相”就是,也就是说,不能用一种矛盾的心态说:它有相,同时无相。不可以这样讲,亦非有无惧相。为什么呢?相相本空,不能讲有跟无的东西,所以它是唯是自心,唯是自心,完全都是我们的心,本来就是空无自性,无实的妄想相故。愚夫的妄想,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,种种的妄想,也就是看到什么就执着什么,自性相计著,谓万法为实有,这个是所有的痛苦的开始,就是执着,我们的妄想执着万法为其有自性,也就是认为万法是实实在在存在的,因此我有追求,我有种种的理想,那么我有种种的执着,到最后都化作如梦幻泡影不实在的东西。这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为实有,这个是很可怕的,上面最重要四个字,就是“愚夫妄想”。

愚夫的妄想怎么来的?全世界所有的众生的妄想从哪儿来的呢?从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,与生俱来的,还有后天的能所不断地计著。“计著”什么意思?“计著”后面补两个字就更清楚,计著“实有”。后面补这两个字就完全看的懂,喔!原来所有众生的执着,都执着误认为它是实有的东西,犹如热时焰,鹿渴水想,就像阳焰所幻化出来的海市蜃楼,或者是山河大地,或者是有水,那个渴鹿急需要喝水,就奔过去,其实是没有,这一句是表达什么?表达说:众生因为这个五蕴的欲望贪著,误认为外面的境界是实在的,拼了老命要做一个名人啊,要做一点丰功伟业啊,当官啊……统统有,到最后双手空空。天是棺材盖,地是棺材底,无论闯哪里,总在棺材里。所以众生,什么叫做众生?就是搞不清楚状况,人生跟宇宙的究竟义是什么?犹如热时焰,鹿渴水想。

是须陀洹妄想身见,妄想身见,那么这须陀洹妄想身见,因为计著有这个身,还有身见都各有实体,执实有能断、还有所断,因为执着有能断、所断,所以彼初果人,“彼”是讲初果人,彼初果人以修人无我观,“人无我”底下加一个“观”才看得懂,彼初果人以修人无我观,观照,了悟了所摄受,所摄受的这个色身,“摄受”当然就是四大假合的五蕴身,本来就空无自性,这个时候身见断。这断了,“身见断”就是你跟他化缘什么,他什么统统给你,他不再贪著自己的正报和依报,也就是身见断。既然一切法,人无我,那他所拥有的东西,其实是如梦幻泡影的,知道金钱、外在的假相都不是他的,因而断除了久远劫来,怎么样?无知,“无知”就是由于愚痴无知而起的一种妄想、一种执着,所以一切众生,给一个名相,也就是“妄想的动物”。人是什么动物?人就是妄想的动物。妄想的动物就是什么?就是搞不清楚生命的真实的究竟义是什么?迷迷糊糊地出生,迷迷糊糊的过日子,也迷迷糊糊地干了种种干活、干事业,到最后,迷迷糊糊地随着业而去死,问题还没解决呢?还必须继续转世。

诸位,我们再把它贯穿一遍,譬如依止缘起自性的四大假合和合而生,因此便含有种种的妄想自性遍计所执计著之相,以彼四大所合之色身,“非有相”也就是非有实体之相,却也不能否定他的缘起,也非无缘起妄想之相,也不能说有无惧相,因为空无自性等同空,既是无相,不能讲有、还是讲无,唯是自心现量,本无自性,无实的妄想所现的这种种的相,这愚夫的妄想,种种妄想自性相,计着为万法实有,尤其是执着这个色身,死执不放。犹如热时焰,鹿渴水想,是须陀洹初果妄想身见。因为计着身就有身见,都误认为它有实体,执实有能断、所断。所以彼初果人就用这个观照的。有观照什么呢?修人无我观,了悟了这个摄受的识所摄受,平常所执着的这个摄受的四大的这个假合之身,完全空无自性,这一句就是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身见断了,照见,当然这个是粗糙的功夫,不是像佛那种究竟义。这身见断,喔,不在执着有一个我相了,因而断除久远劫来由于愚痴、由于无知而起计著。

【注释】“依缘起自性、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生”:由于依止缘起自性所得之四大假合身,故令种种妄想计著相生起。“缘起自性”,即(就)是因缘生法。“缘起”,因缘和合所起。以依于身,故有我见,依于我见,故有种种妄想分别生起。这一句话,一切众生的痛苦的开始,就是执着五蕴身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执着这个地、水、火、风所构成的身,误认为自我,这个所有的痛苦,就是来自于这个,这个错误的一个执着。“以彼非有非无、非有无”:“彼”,是指色身之相。此谓:以彼色相,从缘所起,故非有实体,亦非无因缘妄现之相,亦非有无俱。“无实妄想相故”:唯是无实之妄想所现之相。“愚夫妄想、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”:然而愚痴凡夫,由于自心妄想分别,而起种种妄想自性相之妄计执著。“如热时焰、鹿渴水想”:犹如天热的时候之(的)阳焰,鹿因渴而生实水之妄想。

“是须陀洹妄想身见”:“是”,就是此也。此名为须陀洹人所妄想之身见。意为:而实本亦(也)无身,亦无身见,一切万法包括这个色身只如(其实)都是阳焰空华,空中所现的花,因为我们眼睛有毛病,看到虚空当中有花,我们因为心灵有毛病,就看到真实的山河大地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而这个时空本来就是幻化出来的,而万法都是唯心所现,并无实体;而须陀洹人,初果人以自心妄想,执其为实有,以见身为实有,故亦计依身而起的身见为实有;以计“身”以及“身见”皆各有实体,故执实有能断所断,而实皆是自心渴望所见,如鹿渴见阳焰以为实水,亦然。这个意思含意,也就是众生误认为这个色身:我。因此用种种的欲望的水,来满足我们的渴望,就是这个意思。“彼以人无我,摄受无性”:此下是示修断之相。“人无我”,为人无我观。“摄受”,即(就是)所摄受的四大假合之(的)色身。此谓:(这个意思就是说:)彼初果人,以修人无我观,观色无体,则了所摄受之身本无自性,其身见之惑即断。诸位,由一个人的布施,可以慢慢地了解这个人我执、我见他的深浅,这个人很肯布施,这个人的身见越来就越少,所以身见的破,不只是用智慧观,还从舍的角度来看,这个人他知道万法毕竟空寂了,他什么东西都可以放,都可以布施,身见就破。“断除久远无知计著”:因而断除久远劫来由愚痴无知而起之(的)妄想计著。

【义贯】“譬如”由于“依”止“缘起自性”(因缘生法)所得之四大假合之身,故令“种种妄想自性计著”(遍计所执性)“生”起。“以彼”因缘所生之色相,乃从缘所起,“非有”实体,亦“非无”因缘妄想之相,亦“非有无”俱,本无自性,唯是自心“无实”之“妄想”所现之“相故”,然而“愚”痴凡“夫”由于自心“妄想”分别,而对“种种妄想自性”(遍计)遍计的意思就是“周遍计度”,用现在话你听得懂的名词,叫做“无所不执著”,叫做“遍计”。这一句话的名相,您就听得懂。“遍计”就是无所不执著,这个就是众生。所起之“相”,妄生“计著”其为实有;犹“如”天“热时”之阳“焰”,群“鹿”因“渴”而生实“水”之妄“想”一样,“是”名为“须陀洹”人所“妄相”以为实有,而修断之“身见。彼”初果行人,“以”修“人无我”观,观色相无实自体性,则了所“摄受”之身,本“无”实自“性”,其身见之惑即断,所以,在座诸位,修行从哪儿下手呢?从放下这个色身,所以广钦老和尚讲,不要管这个色身,管它变成圆的、扁的,因为五蕴本来就空,但是也不能太糟蹋它,平淡的过日子,健健康康就好。因而“断除久远”劫来,由愚痴“无知”所造成之妄想“计著”。

普天下一切的众生,哪一个会认为自己是愚痴?在佛的角度来讲,所有的众生都是愚痴,著于身见就是无量劫来的一种愚痴跟无知,所造成的一种妄想计著,所以说人之所以痛苦,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,就是这个道理。

620页【大慧,俱生者,须陀洹身见,自他身等四阴,无色相故,色生造及所造故,展转相因相故,大种及色不集故,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,身见则断;如是身见断,贪则不生,是名身见相。】

说:大慧,俱生者,什么是与生俱来的呢?须陀洹身见,也就是须陀洹所断的第二种,第二种就是身见。那么我们就先观四阴,什么是四阴呢?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里面,这五阴嘛,受、想、行、识,先观受、想、行、识,自己的身的受、想、行、识,还有别人的受、想、行、识,这个等的受、想、行、识等四阴呢?发现这个四阴不像是色相故,四阴无如色,不是像色阴,它有实体性的东西,四阴都是心,那么色呢?它有实体性的东西,这四阴无如色阴有实体相,用眼睛可以观察得到,四阴没办法,所以四阴无如色阴的实体相故,怎么样?说色生造及所造故,进而观察,继续来观照,观照这个四大假合的色阴,这里讨论的是五阴,前面先讲四阴是心,那么现在讲的这个色,就是身啊,这个四大假合的色身呢?生起能造以及所造故,发现这个四大假合的色阴,来好好地观照一下,升起这个能造还有所造,“能造”就是四大,“所造”就是四大所造的色。都是辗转互相为因之相。

我们由四大种,这个坚、湿、暖、动,变成四大,“四大”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风,再来呢变成微尘,那么就是色、声、香、味,色、香、味、触,所以这有几个步骤,一、由坚、湿、暖、动,就是四大之性,演变成地、水、火、风,地、水、火、风再变成色、香、味、触,声音不包括在里面,这个一步、一步这样辗转。接下来,四大种以及色不聚集故,发现四大种空无自性,我们所集的这个色互相为因,它不是独立存在的,所以这个色实在并没有所谓的集合在一起,所谓集合在一起,是因为佛方便说,究竟义来讲,怎么样?是空无自性,所以四大种以及四大种所造的这个色身,发现完全不聚集,完全不聚集就是空无自性。

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,在这里稍微注意一下,此处的“有无品”,跟前面的外道的执着有见、无见,完全没有关系,所以须陀洹观有无品,“有”是指色阴,“无”是指无形相的,“有”是指有行相的色阴,“无”是指无形相的受、想、行、识,“品”这两个色阴的“有”,色、想、行、识的“无”。这两个怎么样?都不实之妄现,都不是实在的,是一种妄现,这个时候就发现五蕴本来就空无自性,身见则断,如是身见断,贪则不生,贪心则不生,是名须陀洹修断身见之相。所以我们修行第一个步骤,先放下四大假合的色身,先照见五蕴皆空,所有的苦慢慢、慢慢就会止息,我们想要平息世间的痛苦,停止世间的追求、盲目的愚痴,只有慢慢地放下,修人无我观。

【注释】“俱生者”:指俱生身见。此下示俱生身见修断之相。这个就很难断了。“自他身等四阴、无色相故”:须陀洹人观察自身及他身之受等四阴(受想行识四阴),但有名字,并无如色阴之实体相,如是则了四阴本空。我们说“五阴身”,就是身跟心,那“身”就是色,“心”就是受、想、行、识,五阴简称为就是身心。“色生造及所造故”:“色”,色阴。“生”,生起。“造及所造”,造为能造;能造及所造,指四大以及其所造之色。此谓:须陀洹人于了受想行识等四阴空后,更进一步观察色阴,则见色阴之生起,为从能造之四大,及其所造之色而得。“展转相因相故”:“相因”,互相为因。谓以了色由四大而得,便进而观此能造之四大,则见此四大所现者,乃展转互相为因之相。互相为因的意思在强调什么?在强调“空无自性”,接下来这一段,非常不容易去理解,这不是一般能够理解缘起不可得的空相,非常不容易理解。

621页第二行,这一段不容易了解。“大种及色不集故”:以见四大展转互相为因,故(所以)明见四大种以及其所造之色,实不聚集和合。“集”,即(就是)聚集、和合之义。既展转互相为因,便不可能和合,以和合必须因与(跟)缘皆独立,譬如说:老公跟老婆两个独立的实体,诶,结婚了变成一个家庭,这个叫做“因缘和合”,可是呢?两个互为因就不能叫做缘起,因为两个不独立,我是你的因,你是我的因,甲是乙的因,乙又是甲的因,那么互相不是独立的,所以它不能叫做因缘和合。且于同一时存在。若展转互相为因,则法法前后互相牵连,而不能彼此绝对分开,不是独立的个体。成为独立之一法;独立之法既不可得,既然讲是空无自性,没有独立之法,则独立之因与缘皆不可得;独立之因与缘既不可得,也就是空无自性,不存在一种实体性,所以独立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性,所以这个独立的因跟缘,其实是不可得,则因缘和合之相亦(也)不可得。由于因缘和合之相不可得,所以见四大种及色阴实不聚集:无有和合之相。和合之相既破,则身相便破;身相一破,身见便亡。

这一段在告诉我们,所有的众生都看到一和合相,现在就讲《金刚经》,佛说一合相,既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我所说的五蕴身之一合相,其实一合相自性本空,方便说叫做一合相,一合相有理跟事。佛说一合相,既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一合相本身并不存在,而众生贪著其事,众生以为有一合相,这是事相的一合相,而真实的一合相,是绝对的心性,从来不和合,所以一合相有两个,一个叫做心,绝对从理上来讲,这是真正的一合相。从事相来讲,所有的万法可以都说都是一合相,因缘凑合的,某一种时空所现的,段段,一段一段的色相,这个叫做“一合相”,所以此处佛讲缘起法,他告诉我们,佛在讲缘起法,仍然是一种方便说。我们万法因缘生、因缘灭,我佛大慈悲,常作如是说。为什么呢?因为因缘就是对二乘人所讲的一个方便,对究竟的大乘的究竟的菩萨来讲,讲唯心现量。“有无品不现”:“有”,指有形之色阴。“无”,这是指无形之受等四阴。此谓:须陀洹既破身相,则观见有形之色阴、及无形之受等四阴,皆为不实妄现(想),而实不现,非有实法。

【义贯】“大慧,俱生”身见“者”,乃是“须陀洹”所断之(的)第二“身见”。这个比较难断,第二个比较难断,因为它是与生俱来的。须陀洹人普遍观察“自”身及“他身”之受想行识“等四阴”,了知其但有名字,而“无”如“色”阴之实体“相故”,即了知四阴空;于是更进而观察色阴,则见“色”阴之“生”起,乃是从能“造”之四大,“及”其“所造”之色而得“故”,因此更进而观能造之四大(追本溯源),则见此能造之四大所现者,唯是“展转”互“相”为“因”之“相故”,因而明见四“大种”(能造),“及”其所造之“色”实“不”聚“集故”,无有和合之相,既不和合,则五阴皆不可得,如是照了,于是“须陀洹观”见“有”形之色法,及“无”形之心法(受等四阴)二“品”,有无都不可得,皆实“不现”,无有实法可得,“无有实法”就是空无自性的意思,如是以人无我观照见五蕴皆空,“身见则断;如是身见”既“断”,对欲界之“贪”爱“则不生”,(贪爱不生,则生因永绝,故(所以)不再来欲界受生),“是名”须陀洹修断“身见”之“相”。

【大慧,疑相者,谓得法善见相故,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,疑法不生,不于余处起大师见,为净不净,是名疑相须陀洹断。】说大慧,疑相者,这个也不只是说修行人难断,凡夫这最难断的,就是怀疑,没有办法把心定下来,什么都疑,怀疑别人是不对的,或者是贼,怀疑别人怎么样……怎么样,每天都是用猜的在过日子,叫做“疑”。

大慧,疑相者,这里指修行人的“疑”,不是凡夫,疑相者,谓得法善见相故,“得法”意思就是所证的真谛的法理,所证的真谛的法理,怎么样?“善见”是指善于观照谛见真理之相,意思就是善能观察谛见是真理之相,所以心对于理上来讲,完全不疑惑,多听经、多闻法也是,慢慢对佛陀所讲的法,就不会产生疑惑。及先,“先”就是前面所讲的,先前所讲的俱生我见,还有分别我见,这两种身见妄想断,就是皆已经修断,则疑法之心永断不生,就不会再怀疑佛陀所讲的法,不会怀疑。不于余处起大师见,“余处”就是外道,也绝对不会把外道当做是佛陀。换句话说,他这一辈子绝对依止佛陀的正法,同时也绝对不会在外道起大师见,大师见就是大善知识,就是他所依止的,他绝对不会去依止外道的这种恶知见的外道师,也不会怀疑佛陀净还是不净,“净”就是善,“不净”就是不善。

是名疑相须陀洹断。这个对于一个众生来讲,很难,很难去修行,不要说讲到修行,你要讲到世间人,那个老公疑心病很重的,太太就没有办法跟他相处,就没有办法。生了第一个儿子,老大,不错,老二、老三,生了三个,那么生了三个呢?这个世间人不要讲修行,讲这个:嗯,我这个儿子啊,长大了越来越不像我,诶,很像那个送瓦斯的。啊!这糟糕了,很像常常送瓦斯来的那个,为什么我这个儿子他不像我呢?像那个送瓦斯的?然后呢?老二,这个老二也不太像我,以前有一阵子,我叫他来油漆,有一点像那个油漆的。诶,第三个喔,她去文殊讲堂拜佛,嗯,看起来有一点像慧律法师,啊!糟糕了,越讲就越离谱了,越讲就越不像样,这个疑心病就起来,就活不下去了,世间人有疑心,这个没办法修行,没办法解脱,何况说怀疑有疑理、疑法、疑师,有这三种,这个永远没办法修行,没办法修行

【注释】“疑相者”:此节示疑之修断相。疑有三种:疑理、疑法、疑师。须陀洹此三疑皆断。“谓得法善见相故”:“得法”,所证得之真谛法理。谓于所证得之真谛法理,善能观察谛见是真理之相故,于理不疑。“先二种身见”:先前所断之(的)分别及俱生二种身见。“疑法不生”:以于理不疑,又断分别、俱生二种身见,则疑法之心不再生起。“不于余处起大师见,为净不净”:以疑理、疑法之心皆断,则不疑师——疑师之心亦断,而不再于他处作大师想。大师就是善知识,绝不依止外道来作为自己的大师大善知识,一定要依佛陀所讲的正法。“余处”,指外道处,意思即(就是)以外道为师,而随之学。“净不净”,即(就是)善不善。谓不疑佛为善或者是不善。

【义贯】“大慧”,须陀洹所断之“疑相者,谓”于所证“得”之真谛“法”理,“善”能观察谛“见”是真理之“相故”,则断疑理之心,那么我们没有办法观察,我们用听的、闻法的,所以师父一直叫你们,你们不要缺席,就是这个道理,这样对法才不会怀疑,“及先”前分别及俱生“二种身见妄想”皆已修“断故”,则“疑法”之心永断“不生”;由于已断疑理、疑法之心,故“不”复“于余处”(外道处),“起大师”之妄“见”,意思就是还想要去依止外道,而疑佛为净不净,佛哪里容得许我们这样子的怀疑呢?你所有的怀疑,其实来自一颗没有智慧的心。佛是绝对的纯净,圣人的清净,绝对的清净,于最圆满的清净还怀疑,那就表示你有问题,而疑佛“为净不净”(善不善),因而断疑师之心。三疑既断,疑相即断。“是名”为“疑相须陀洹”所“断”者。

接下来这一段,就是“戒取见”。

【大慧,戒取者,云何须陀洹不取戒?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,是故不取。大慧,取者,谓愚夫决定,受习苦行,为众具乐,故求受生,彼则不取,除回向自觉胜,离妄想,无漏法相行方便,受持戒支,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。】

解释一下:说:大慧,这个外道邪戒,“取”就是取而修行,简单讲:外道执着自己的邪戒,而初果须陀洹,绝对不会取这个邪戒,绝对依照佛所制定的戒律,这一段是讲:如来制戒禁止佛弟子修学外道无益的苦行戒,云何须陀洹不取戒?什么叫做初果阿罗汉不执取外道的邪戒?“取”就是执取,不执取外道的邪戒,叫做“不取戒”,谓善见,善能观察,善能观见受生,受生指将来,“受生”就是将来会堕三恶道,因为没有智慧,苦,善见受生处苦相,因为你只要摄受或者是邪取,执取外道的邪戒,将来会受生到极苦的地方,是故绝对不执取。大慧,取者,就是取邪戒的外道,是怎么样?谓愚夫决定,“决定”就是执着不改变,受习无益的苦行,“为众具乐”是什么意思?为了将来生天,受了种种具足五欲之乐,我先苦后甘,先受苦,可是那个苦啊,跟他往生的天界刚好相反,往生天道要行十善业,他把受无益的苦行,所以,就像上次师父举的例子,用我们随便举个例子,金鸡独立,一个人用一只脚站起来,无论括风,无论下大雨,淋得全身都湿的,他一样站那边站整天,他的观念就是说:我现在吃得越多苦,将来就越快乐,就是这样,那个有意义吗?没有意义。

现在我们很多的、很多的结婚,那些礼仪也没有任何的意义,没有任何的意义,为什么呢?结婚的时候,喔!那个前面用一个竹竿,有的绑一块猪肉,有的人是用一只鸡,要结婚前,用一只鸡,说:我那个鸡做什么呢?说叫做“带路鸡”,那只鸡它真的会认得路?它行道民权路、民生路?那只鸡真的叫做“带路鸡”,是人在带路啊!这个就没有任何的意义罗!对不对?结婚的时候,我们看了亲属在结婚,还要用那个火炉,火炉,说去霉运,然后前面用那个瓦片,所有的踩过去,那个瓦片要踩破喔!啪!然后,要过这个火炉,所有的破,随着这个消失,随着厄运,火炉,然后新娘跨过去,这样子,使所有的厄运怎么样?这个有什么用?跨过去,结婚没几天开始吵架啊!这个跟外道持那种戒,是没有任何意义的。很多的这个礼数,是没有任何的意义,各个区域啊!全世界这么大,每一种结婚都有一些很奇怪的礼节,所以中国大陆也有一种,说:我要结婚,老公要背着这个老婆,那么这一个山,要经过那一座山,那碰到我们这个,那怎么还得了,像我们背着一百公斤,我到山边,我就会像丢垃圾,把她丢下去了。怎么有办法背那个?没办法啦!所以有一些没有任何的意义。这个跟无益的苦行,差不多的意思。

举这个例子,你比较清楚,结婚是要靠双方面这样子经营的,这样子才有幸福可言嘛!生天,你要行十善,才有办法、因缘生天嘛!所以执着这种东西,说:我现在吃尽一切苦头,然后有的人把眼睛蒙起来,我现在受苦,有眼睛,他不看喔!用摸的,用摸的。说:我现在受一些苦,将来会得到更大的快乐。这受习苦行哪,为众具乐,“为众”就是将来生天具足种种,“众”就是具足种种的,具足的欲望的快乐,这个搞错方向了。要生天必须行十善,那个无益的苦行有什么用呢?故求受生,所以那些修苦行的就是想要去生天,故求受生,彼初果人知道这是愚痴行,这种是错误的邪戒。接下来还有一种例外,绝对不取这个邪戒,那么有一种人是示现的,“除”就是这个示现的不算,除了回向自觉胜趣,“胜趣”就是这个人在修华严的无尽行,所以示现外道,所以这个示现的圣人与外道同行,同样受持这个邪戒不算在内,这个是有功夫的,是大根器的修行人,为了要回小向大、回事向理、回因向果,回向有三种,回小向大、回因向果、回事向理,离妄想,“离”这个“离”记住,要彻底的离,离于外道的邪戒,同时要放下正,正的,也不能执着佛的戒,所以离邪戒、正戒的妄想,所以在这里附带,万法不离心,当然持佛的净戒,还是要会归到心性。

诸位!持佛的净戒,不会归到心性,处处充满矛盾的,离邪正之妄想,实为无漏法相修行之方便,为什么叫做无漏法相?这个是修真正的无漏法相,一种修行的方便,为什么?因为他要摄受、利益有情,所以示现外道的邪戒,要不然他怎么度外道的呢?他先示现外道的,然后叫外道的要放弃,这个不对的,受持戒支,而受持这个邪戒。那是一种大菩萨示现在外道的人群当中,将来要叫他们改邪归正的,这个不算。实非,这并不是凡夫的愚痴,令着于邪戒而欲令生天,这跟外道的愚痴戒、邪戒要生天,是不一样。是名为须陀洹摄取邪戒之相,后面那个字就是“断”,“断”排在前面的话,更清楚,须陀洹就是断除摄取邪戒之相,就是这个意思。这个“断”排在前面更清楚。

整句把它贯串一下:这一段是如来制戒,禁止佛弟子修学外道的邪戒,说:大慧,外道的邪戒执取,很难去改变他的,云何须陀洹不取戒呢?云何初果的阿罗汉绝对不取外道的邪戒呢?谓善见将来受生之处苦相故,因为太愚痴了,那种苦吃得没意义,是故绝对不取外道的邪戒,大慧,取邪戒的外道就等同凡夫,谓愚夫决定,世尊讲这句话还有很重的含意,就是,你很难去改变那一种错误的知见,他一执着那种邪戒,绝对没有办法让你改变,我这个才是对的,一定要先吃苦,没有吃苦,哪来的乐?把这个愚痴的苦,当作生天的因,所以愚夫决定,世尊讲这个“决定”有很重大的含意,就是你一般没有能耐去改变它。无能为力,受习苦行,为众具乐,他现在修习苦行,是为了~“众”就是将来种种具足生天的五欲之乐,所以求受生,“受生”的后面加一个“天”更清楚,故求受生于天。受生天界。所以意思就是:求受这个邪戒是为了生天的意思。彼初果阿罗汉绝对不取外道的邪戒,没有任何的意义。

那么,再举一个例子,像台湾很多那个过火,说:火,木炭烧着烧着,很多从上面跑过去,这全世界都有,包括非洲、包括美国都也有,在比较偏僻的地方也都有,台湾也有,这样跑过去,说:今年的厄运就会消除,是不是?结果跑过去的时候,忘记撒盐巴,烧得那个腿送急诊,还没有保佑的时候就送急诊了。所以这些都没有任何的意义,唯除回向自觉胜趣,唯除是示现的圣人与外道同、相同,这个不算在内,这个只是回小向大、回因向果,只是为了自觉胜智,所以我们真正修行(的)大菩萨,他是已经离邪、正的妄想,实在是真无漏法相修行的一种方便,他只是为了摄受利益有情,而示现跟外道一样,取这个邪戒而受持戒支,“受持戒支”是受持外道的邪戒的意思,而这个示现回向自觉圣智的圣人,实在不是凡夫外道那一种念头,贪着于邪戒而欲令将来生天,是名须陀洹断除摄取邪戒之相。

624页。【注释】“戒取者”:此节示戒禁取修断之相。“戒取”,即(就是)戒禁取。戒禁取,即(就是)如来所制戒中禁止佛弟子修学者。“取”,即(就是)取法,摄取,摄受,取而修学之义。如来制戒,禁而不可取者,为非因计因,非戒为戒之外道种种邪戒,如持鸡戒、像金鸡独立,狗戒、每天狂吠,要不然就吃大便、吃不净,以为是生天的因,乃至聋戒、就把耳朵捂起来,盲戒把眼睛捂起来、遮起来,等种种毫无意义的苦行,以为来世生天之因,谓今世受苦尽,来世纯是受乐。然以其实在无益于解脱,非为生天、不是为了生天,涅槃之实因,只是自己白白地受苦,白白地受苦还没关系呢,又堕入愚痴,故(所以)佛大悲,为令不堕恶趣(道),而制戒,佛有佛的戒律,禁取此等愚行,绝对不可以跟外道,不可以皈依天魔外道,不依止外道的愚痴邪戒,免得自害害人,故(所以)称为戒禁取。

在座诸位!有一个出家人,他也是这样子,他不是这个什么戒禁取,他是进来我这个禅堂,统统要一律双盘,这老菩萨这年岁有一点,老菩萨,这个脚受伤,进去还要双盘,啊!脚拗到啪啪声响,这个心完全没有办法定,完全没有办法,可是这个,硬是要这样子,那我们就不敢说什么了,修学佛法不在坐姿,在心的定,三昧的,三昧在心,不在脚,如果说我们方便,我们能双盘,固然是很好,师父随喜赞叹,单盘也不错,像一般人年岁大了,我就说:你随缘坐,散盘,一心在佛号,一心在佛号就不错了,所以要看时空。简言之,戒禁取者,即佛“戒”所“禁取”之种种邪戒、以及无益之苦行。以取邪戒,故行邪行;苦行邪行,即不得正道;而须陀洹是见道位,以见正真之道,故照了断除世间一切愚痴、邪见、苦行,不复取著于彼,方入圣流,方入圣流喔,不是入于下流喔!方入圣流,所以称为须陀洹。

“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,是故不取”:谓善能明见持邪戒者,其来世受生之处,实为种种苦相,亦即(也就是):持邪戒,以其修因为愚痴行,且自害害人,罪甚重大,故(所以)其果报纯是受苦,非为受乐。是故须陀洹人心中决定不复迷而取彼邪戒。所以我们无益邪戒当远离。“取者”:若夫取者,至于取邪戒者。“谓愚夫决定,受习苦行”:“决定”,执著而不能改变义。愚夫以贪来世乐,而又无(没有)智慧抉择,故(所以)生种种的执著,一意坚著,这个就是告诉你,当一个人落入恶知见、邪见的人,几乎你救不了他,完全无能为力,就是一意坚着,而摄受修习无益之苦行。“为众具乐,故求受生”:“众”,就是种种。“具”,就是具足。愚夫但为追求众五欲具足之乐,而求于邪戒以为受生天上之因。不但天去不了,还要下三途。“彼则不取”:彼须陀洹人(初果人)则明见佛陀说的真理,佛陀的戒法,而绝对不取此等愚戒愚行。“除回向自觉胜,离妄想,无漏法相行方便,受持戒支”:“除”,就是唯除了……之外。“自觉胜”,自觉胜趣。谓然而亦有大机行人,纯为回向自觉胜智,离于邪正之妄想分别,为什么连正要放下?着一个正就是邪,其所行者,实为真无漏法相之修行方便,为摄受利益有情而受持彼邪戒,此种行人实非愚夫贪著邪戒欲生天者,故除外。

【义贯】“大慧,戒”禁“取者,云何须陀洹不取”外道所计之邪“戒?谓”须陀洹人“善”能明“见”持邪戒者,其来世“受生”之“处”实为种种“苦相故,”徒劳苦行,又增愚痴,自害害他,非涅槃因,“是故不”摄“取”彼邪戒。“大慧,”若夫摄“取”邪戒“者”,“谓”为“愚夫”贪来世乐,故于今生“决定”执著,摄“受”修“习”无益之“苦行”,以其但“为”追求“众”五欲“具”足之“乐,故求”于邪戒以为“受生”天上之因。“彼”须陀洹人“则”明见道理而“不取”彼愚痴的邪戒、愚行。然而唯“除”一种人:这个当然是示现的,彼大机行人,纯为“回向”无上“自觉胜”智,“离”于邪正之“妄想”分别,实为真“无漏法相”修“行”之“方便”,为摄受利益有情,而“受持”彼邪“戒支”,实非凡愚贪著邪戒而欲生天者。“是名”为“须陀洹”摄“取”邪“戒”之“相断”。就是断除了这种摄取邪戒,叫做“戒禁取见”。

【须陀洹断三结,贪痴不生;若须陀洹作是念:此诸结,我不成就者,应有二过:堕身见,及诸结不断。】

须陀洹断了身见,身、疑、还有戒取见三结,这个贪心跟愚痴的心就不会生起,因为了一切法无我,所以贪心不起,了佛界才是究竟义,所以愚痴心也不会生,如果须陀洹作是念,此诸结,我不成就者,“结”就是成就,成就就是“结”,我不成就的意思,它只是因为翻译的问题,不成就,“不成就”就是我不支持它,譬如说:我不成就,这个人贪心,我成就了贪心,就表示这个人很贪心,我不成就贪心,就是没有贪的意思。例如:你这个恶事,我成就了恶事,就是恶事,我不成就恶事,当然就是断了恶事。所以它这个是翻译的问题,说:我不成就者,其实就是说,我已断三结的意思。我不成就,我不成就身见,就没有身结。我不成就疑见,就没有疑,那么,我不成就外道的戒禁取见,那么就拥有佛的正戒。所以我不成就,意思就是说,我已断身见、疑还有戒禁取的意思,叫做“我不成就”。

那么我不成就,其实直接翻译:我已断,那就更清楚了。但是如果若作是念,应有,那么就变成有两种过失了,意思就是,如果作我已断了身见、戒取见、疑见,怎么样?身见、疑、还有戒取见,如果作是念,还着一个能断之人、所断之法,那么就有两种过失,又恢复到以前,又堕入身见,所以《金刚金》讲:初果阿罗汉,证初果阿罗汉,不能着说:我证初果阿罗汉,证果阿罗汉,不能着一个:我证二果阿罗汉,证三果阿罗汉,能作是念否?我证三果阿罗汉,也不可以,着哪一果就堕入身见,又堕入身见及诸结不断。意思就是,如今我没有这样子的心,我没有着一个能断,也没有着一个所断的法,我没有能断诸结,所以我身见忘。所以诸结就停止,它就亡,叫做“须陀洹”。我没有着一个能断,没有着一个所断。

那整句的贯串起来意思是说:须陀洹断了身、疑、戒三结,贪痴不生,若初果阿罗汉作是念,此诸结成,“成”就是成就,我不成就者,“我不成就”就是说,我已断的意思。那么初果阿罗汉只要作说:我已断,身见、疑、还有戒禁取见,那么若作是念就麻烦大了,则应~就变成有二种过失,因为着一个能断之人、还有所断之法,又堕身见以及诸结不断,就变成恢复了,诸结又断不了了。今无如是心,谓我能断诸结,所以身见忘,诸结也亡,是名为初果须陀洹。说:证初果须陀洹,不可以着“我有初果相”。

【注释】“三结”:即(就是)上面所说身见、疑、戒禁取三种结,以代表须陀洹所断之三界见惑。“此诸结,我不成就”:“不成就”即(就)是已断之义。“此诸结”,指三结。“应有二过”:若作我已断三结之念,则有二种过咎。“堕身见,及诸结不断”:以作念:我断三结,则有能断之人,所断之法;以有能断之人,故(所以)身见仍在;以有所断之法,故(所以)诸结未亡。是故虽修断诸结,而不能作修断之想。

【义贯】“须陀洹”因已“断”除身见、不会着于五蕴身,还有疑、疑理、疑法、疑师都断,还有不会取外道的戒禁取“三结”,故“贪”爱与愚“痴不生”(以断身见,故(所以)贪爱不生;今天我们为什么说是贪,因为这个身见,这个身见很可怕的,你不知道?我看那个新闻报导,说:在这个国外有一个大富豪,买了一个床铺,多少英镑?然后呢?我给它算一下,折合台币一百多万,一个床铺喔!一百多万台币,那怎么睡得起呢?那个就是怎么样?所以人的一辈子没有听到佛法,就是尽量让这个色身来享受,一个床铺一百多万,他睡得着?这一百多万拿来印《楞严经》、《楞伽经》,能救多少众生啊?是不是?这福报很快就用完了,所以,还有听说啦!这些很有名的、很有名的这些,像玛丽莲梦露啊!或者是其他的这些一线的这些电影明星,女的明星,说:洗澡是用牛奶在洗澡,这个报导真的、假的?我是不知道,喔!那个一缸的牛奶,牛奶很贵呢,这样一瓶喝两口,这样一瓶就多少啊!那个一水缸的牛奶,那怎么得了,洗一次澡需要这样子吗?对不对?洗完了难道你就不大小便吗?还会大小便,为什么洗到牛奶?随便就可以了,你看这个你就知道,这个身见是很可怕的,尽情的享受,又带不走这个五蕴身,带不走任何的什么东西,所以这个叫做“大愚痴”。以断身见,所以贪爱不生;以断疑以及戒禁取,故(所以)愚痴不生)。然而,“若须陀洹作是念”,谓:“此”等“诸结,我”皆悉“不成就,”皆已断,若存是念“者”,则“应有二”种“过”咎,谓彼即“堕”于仍存有“身见”,以“及诸结”尚“不”能“断”除之过咎。(今无如是之心,谓我能断诸结,故(所以)身见忘,诸结亡,而名须陀洹。)

【大慧白佛言:世尊,世尊说众多贪欲,彼何者贪断?佛告大慧:爱乐女人,缠绵贪著,种种方便,身口恶业,受现在乐,种未来苦;彼则不生;所以者何?得三昧正受乐故,是故彼断,非趣涅槃贪断。】

说:大慧白佛言,说:世尊,世尊说众多的贪欲,世尊讲到很多很多的贪欲,“彼”,彼是指初果阿罗汉,到底彼初果阿罗汉,是哪一种贪已断了呢?彼须陀洹,“何者”就是哪一种,哪一种贪已断?彼初果须陀洹,是哪一种贪已经断了呢?简单讲:就是初果阿罗汉一定不会犯的一条戒律是什么?佛告大慧,爱乐女人,讲到这个,就是全世界百分之九十几都没办法证初果阿罗汉,连孔子都讲“食色性也”,也就是说:饮食跟男女,它与生俱来的本能,所以在这个动物学界里面讲,动物没有道德,只有本能,动物没有什么道德,人类是以外的,譬如说:老虎、狮子,它们没有什么所谓的道德,它们活着只有本能,这个生物学家跟动物这样子,跟人唯一的不同,人除了本能,还有礼数,对不对?还能升华,畜生依着本能行事,老虎吃动物,没有什么理由的,它要活下来,唯有一死才有一生啊!丛林的规矩,野蛮世界的森林的规矩,就是唯有一死,才有一生。

所以动物它没有什么道德,只有本能,那么人类不一样的。说:佛告大慧,爱乐女人,缠绵贪着,种种方便,缠绵贪着,喔!那么就是搞气氛啦!哎呀!这你就知道,很多人在泡这个马子,就是这样,把这灯光关暗一点,来一点Music音乐,这个咖啡泡过来,慢慢地,喔~音乐放下去,接下来你就知道,下个要做什么动作了,这是缠绵贪着,对不对?种种方便,身口恶业,为什么身口恶业咧?这个口,嘴巴讲这个甜言蜜语,很多的女人都死在这一关,那个男人只要随随便便讲几句甜言蜜语,我爱你,我做你的避风港,我一辈子都让你依靠,从我见到你的那一刻,我无法移开我的视线,什么?都讲一些有的没有的,女人她马上就像灌麻醉药一样昏倒了。以为可以托付终生,就接下来,就……

所以这个身口的恶业,受现在乐,种未来苦,在这里还要再交代一句话就是,你想想看喔!经典的《楞伽经》是世尊所讲的喔!初果阿罗汉都不贪着女色,接下来何况说:密宗所讲的双修、空行母,可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你就可想而知,这个经典根据什么?话讲回来,如果说:行男女的双修,然后取乐,而空行母,佛父、佛母可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释迦牟尼佛就是自己打自己嘴巴的戒律,一、基本的五戒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这是五戒,八关斋戒,不淫,沙弥戒,不能淫,沙弥尼戒,不淫,式叉摩那戒,不淫,比丘戒,不淫,在家菩萨戒,不淫,比丘尼戒,不淫,菩萨比丘戒,不淫,那如果说:因为行这个双修、男女,而可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那这种经典,翻遍三藏十二部,没翻过这样的经典,那么佛便自己打自己的嘴巴。戒是佛制定的,有的人讲说:那要看他的发心啊!这些大成就者,大成就者发心,他发心是善良的啊!他发心是善良的,可以这样行淫男女来成就对方吗?我没有看过这样的经典。

说:他大慈悲心,看发心,能这样子吗?释迦牟尼佛示现一辈子,有说因为双修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就是他的发心是好的,那这个后遗症就很大了,这个世间有哪几个叫做大成就者?示现的不算,我在经典里面,还有亲近这些高僧大德,只有杀、盗、淫、妄,只有淫戒,有一种情形可以开缘,就是菩萨示现,再来,还不能有隔阴之迷,不能有隔阴之迷,那我们就知道,连初果阿罗汉都不能爱乐女人缠绵贪着,种种方便,身口恶业,受现在乐,种未来苦,何况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?我们就很难去理解,有一个人寄了Email过来,他意思就说:这双修是有经典根据的,还是佛讲的喔!那很抱歉,我没看过。那么你请来上师告诉我,三藏十二部经典到底出自哪一本经典,你翻到第几页,你也跟我说一下,对不对?如果这样子的话,就很麻烦了。大家,你大成就是在心啊!这样一开缘怎么得了,稍为有一点名气的大家都说我是大成就者,真的成就,假的成就?不知道,大家都可以开缘了,那些大成就者岂不是都体力不支,脸色发青,所以这个就讲不通。于佛所制定的戒律不通,经典也没有任何的依据,因为事关重大,这个是非常重要的,所以在这里,不厌其烦地再一次的提醒大家。彼则不生,意思就是,证初果阿罗汉的,他们就不会生贪着爱乐女人,所以者何?得三昧正受乐故,因为这个初果阿罗汉是有三昧的乐,不必借重世间的五欲的乐、还是造业,是故彼断,断着贪着女人,然非趣涅槃贪断,然初果阿罗汉不是,(未完)

慧律法师《楞伽经一二目录》01-76(未完)

楞伽经 77:你若动到“我很有修行”的念头便落入我见,就变成凡夫

楞伽经 78:如果你通达无我的道理就不会有什么动怒,反而很同情他

楞伽经 79:佛道就是忍辱的功夫,忍不下来就落入生灭,忍得下就见到清净自性

楞伽经80:因跟缘跟果没有死板的界限,有角度互换的时候,我们不是永远的主人

楞伽经81:别人演哪一出戏你管不着,重点在我们自己有没有妄想心

楞伽经82:同性恋会障道,其角度跟男女是一样的,佛的律学里是不允许的

楞伽经83:禁语就是叫你体悟法界性本来没有任何的言语。而散心杂话、信施难消

楞伽经84:大梦谁先觉,众生不能脱离生死就是忆念不舍爱恋假相

楞伽经85:看得破还是看不破,其关键只在你自心取著与不取著而已

楞伽经86:不是叫你去改变外在的增减,而是要注意你的内心,

楞伽经87:一个真的对法上契入的人对相的东西会没有兴趣

楞伽经88:能初发心不退者,成佛足足有余;

楞伽经89:无明跟业力把我们雕刻出来生生世世不同的面貌和业力

楞伽经90:心性没有任何增减,吃亏就不会觉得吃亏,占便宜是在造业而已

楞伽经91:初地乃至十地菩萨都得依佛的神力加持方得成就

楞伽经92:众生的思想是直线型的,没有三位一体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

楞伽经 93:佛的戒律比丘尼是不可以剃度比丘男众的,这规矩在末法时期乱了套

楞伽经 94:想要走一条平坦的路,先摆平自我,摆平内心里面的妄想

楞伽经 95:一个人要控制妄想的难度就如同在牛角的角尖要安放一粒豆子般

楞伽经 96: 重点在自心自了,所有三藏十二部及所有善知识的说法统统是方便

楞伽经 97:跑到世界各地,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办法离开《楞伽经》的思想

楞伽经 98:布施了金钱只能用一辈子,布施功德法财是用无量世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